“六套房的我,面对现金流压力不知所措”。
最近在集思录上翻到一篇19年5月份帖子,故事主角拥有万资产,但家庭现金流却一直为负,流动资金越花越少。
故事主角家里有六套房,但手上的房子要么收益率太低,要么很难变现,加上负债多,每年现金流-15万,想让网友出出主意。
情况是这样的:
(1)保护区酒店一栋,估价万,有抵押万,每年租金20万,*策原因不能卖出。
(2)杭州住宅一套,万全款买入,后抵押万,其中每月50万还需偿还本金元。
(3)杭州学区房一套,用于小孩上学用。
(4)父母房产万。
(5)二线城市写字楼价值万,有抵押万,每年租金10万。
(6)美国五线小城公寓一套,价值35万人民币,每年净租金2.8万。
(7)价值40万的车,剩余20个月的车贷,每月还贷元。
(8)手上现金万元。
每年家庭工资收入加房租收入,一共60万人民币,而每年要还贷款,加上家庭开支合起来75万,所以每年相当于现金净流出15万。
家底很厚,资产超过了95%的中国家庭,唯一的问题就是重仓房产,有现金流危机。
有热心网友帮忙算了一笔账,楼主一家手上有一百万现金,如果保持现状,这笔钱也只够维持六年的家庭开支。
前提是未来五年内不折腾,没有大的突发性开支,比如断租、重大疾病、投资失败、失业等等。
但是,这个美好的前提,很快被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彻底打破了。
回过头再去看这位楼主年的收入来源:
?不知名国际保护区酒店租金20万
?二线城市写字楼租金10万
?美国五线城市公寓租金2.8万
?夫妻双方工资收入40万
支出情况合计75万
负债利息加本金42万
子女支出15万
家庭支出15万
保姆6万
收入大头就是两类,一类是酒店和写字楼租金30万,一类是工资收入40万。
疫情之下,酒店、写字楼空置率大增,30万的租金收入,多半要大打折扣。疫情遇到空置、退租、断租的概率更大。
这对家庭现金流的冲击是非常剧烈的。
原本撑六年的现金流,如果今年租金收入少一半,就算明年回归常态,最理想的状况也只能撑五年了。
其实是把家庭一半收入都押注在房产了,不确定性略高。
而楼主家拥有的一套学区房、一套父母房产,都属于刚需,卖房套现并不现实。
比较容易改变现状的,就是卖掉那套G20时期全款买的住宅,替换成其他有更高现金流收入的资产。
02有两千万资产,却遭遇现金流危机。
但只要资产规模稍微缩小一下,就是我们中国家庭理财状况的真实写照。
是时候好好规划一下家庭资产的分配方式了。
去年,央行对3万户家庭做了一份资产负债调查报告,但刚公布两天就删掉了,也许是怕传递的信息误导大家。
这份报告揭露了中国家庭最大的一个问题,那就是60%资产都押注在了房子上。
在房价上涨周期里,大家在中国买房投资,看中的是未来三到五年翻倍的潜力,至于那2%都不到的租金,这点蚊子腿肉,大部分人是看不上的,不要也罢。
但一旦房子涨幅开始放缓,甚至因为流动性锁死,市场进入横盘时代,能带来看得见收入的,就只能靠租金了。
尤其是年中会议之后,大家应该能密集地感受到高层态度:年一边放水,一边调控房价,打压房企。
最终,中国还是要回到房住不炒的状态,实体企业强大起来,老百姓手里才会真的有钱。
这才是大国风范啊。
家庭财富的压舱石有了,其他的保障都跟上了吗?当房产不再成为资产增值的主流工具,我们的家庭配置是不是需要做些调整呢?
第一步,先给家庭资产建立四个账户,专款专用。
(1)现金账户,用于日常消费,尤其是三个月内需要使用到的资金,例如日用品、餐饮、交通、房租、房贷、车贷。
这部分资金最大的要求是,流动性高,保本,取用方便。
(2)保障账户,就是为家庭重大意外兜底的账户,例如意外险、医疗险、重疾险、寿险等给人身安全做保障的险种。
其实就是借用了保险的杠杆原理,以小博大。
业内有一个双十定律,保险额度不超过家庭收入的10倍,家庭总保费不超过收入的10%。这样能够提供保障的情况下,不过分增加家庭的负担。
(3)保本账户,为父母、自己准备的养老金,小孩的教育经费。这几样固定开销,有比较清晰的用钱时间点,而且不能亏钱,要用的时候就得拿出来,所以保本增值是基本红线,而且周期更长,做好十年保本储蓄的准备。
(4)投资账户,这就是用来实现钱生钱的账户,除去家庭上述开销之后,可以拿来投资的资金。建议做好长期准备,至少三年以上。
有一个风险衡量原则,那就是这部分钱即便是亏完,或者三年不挪用,也不影响家庭的日常生活和保障功能。
有了这个原则兜底,投资账户就可以比前面三个账户激进一点,很多家庭都靠着这个账户改变命运,完成赛道升级。
现金账户可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