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白蔹薏苡汤,治风,拘挛不可屈伸方。(《千金要方》)
白蔹薏仁芍药桂心牛膝酸枣仁干姜甘草各一升附子三枚
2、方解
本方为桂枝汤去姜、枣,针对太阳表虚证。桂枝、芍药调和营卫;芍药、甘草又名芍药甘草汤(去杖汤),治伤寒伤阴,筋脉失濡,腿脚挛急;加附片针对少阴寒湿证;干姜散太阴寒湿,固护太阴,祛太阴寒湿;白敛性寒,可清热祛湿,舒缓经络,散结气;薏苡仁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牛膝强健经络,补肝肾,引诸药下行;酸枣仁取酸入肝,肝主筋脉,既可治疗筋脉拘挛,又可安神除烦。3.临床验案
张某,女,74岁,朔州市人,年8月26日初诊。下肢拘挛不适五六年,每日晨起为甚,先后服用钙片、中药等三四年不见好转。
刻诊:汗出,怕冷怕风,口干,不想喝水或喜喝热水,下肢发凉,腿拘挛以早晨起床时加重,活动后好转,遇冷加重,失眠,大便干,小便*,舌质白,舌苔稍*,脉沉弦。
分析:汗出,怕风,下肢发凉,遇冷加重为太阳表虚证;口干,不想喝水或喜喝热水,下肢发凉,腿拘挛以早晨起床时加重,活动后好转,遇冷加重,为少阴寒湿证;大便干,小便*,舌苔稍*为阳明证。
辨证: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证。
处方:白蔹薏苡汤。
白蔹15g,薏苡仁30g,桂枝30g,白芍30g,酸枣仁15g,甘草20g,牛膝15g,干姜10g,附片15g,木瓜15g.3剂。
二诊:药后下肢拘挛明显好转,腿凉减轻,为巩固疗效,上方继服3剂,愈。
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语:本方是在《伤寒论》芍药甘草汤的基础上合桂枝加附子汤,附子、干姜、甘草,又叫四逆汤,三味药可以开下焦痹着之邪。如果下焦寒湿重,可以加入茯苓、白术,组成肾着散、真武汤,加强散太阴寒湿之力;下焦湿热重时可以加入苍术、*柏,组成四妙散,以袪湿热之邪。总之,有什么证就用什么药或方,如太阴寒湿重时,就加入祛太阴寒湿的药物或是用太阴的处方;反之,阳明湿热重时,就加强清阳明湿热的药物或是处方。
鉴别:苡仁汤乃麻*汤去杏仁,加薏苡仁、当归、芍药、苍术,治疗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证的疼痛麻木。
本书是中国传统医疗与保健系列丛书之一,是《千金方》的白话精选本。《千金方》是人称“药王”的唐代孙思邈所作的综合性临床医著,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卷1是医学总论及本草、制药等;卷2~4妇科病;卷5儿科病;卷6七窍病;卷7~10诸风、脚气、伤寒;卷11~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1消渴、淋闭等症;卷22疔肿痈疽;卷23痔漏;卷24解*并杂治;卷25备急诸术;卷26~27食治并养性;卷28平脉;卷29~30针灸孔穴主治。总计门,合方论首。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自《内经》以后至唐初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年后有影印本。该书第一卷为总论,内容包括医德、本草、制药等;再后则以临床各科辨证施治为主,计妇科2卷,儿科1卷,五官科1卷,内科15卷(其中10卷按脏腑分述),外科3卷;另有解*急救2卷,食治养生2卷,脉学1卷及针灸2卷。共计门,方论首。孙思邈(约-年),唐代医学家,中医医德规范制定人,人尊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自幼多病,立志于学习经史百家著作,尤立志于学习医学知识。青年时期即开始行医于乡里,并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他对待病人,不管贫富老幼、怨亲善友,都一视同仁,无论风雨寒暑,饥渴疲劳,都求之必应,一心赴救,深为群众崇敬。隋大业(-年)中,曾游学四川,并在该地炼丹,后隐于终南山,与沙门道宣律师交厚。后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国学博士、谏议大夫等职,均谢绝,唯于咸亨四年(年)任承务郎直长尚药局,掌管合和御药及诊候方脉等事务,上元元年(年)即因病辞退。当时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皆视他为老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