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痔图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藏族普通民众日常用具
TUhjnbcbe - 2025/4/25 18:23: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刘云涛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vxbdf/

在藏地旅居半个月里,我们观察到随着藏区公路、经济发展、工业化对于藏区影响越来越大,藏区日常用品衣服、鞋子、包包、床品、食物器具、生产用具等等都在变化着,很多日常用品被工业化生产的商品所代替。在新都桥藏民日用品店和理塘日用品店看到大部分手工用具已经在商店看不到了,而在和本地人交流发现在一些村落还是有妇女还是会纺线、织物,技艺还保留在人们手中只是应有没有这么广了。

我们入住的藏式客栈和理塘集市以及藏族朋友家还能找到一些旧的藏民具。藏区民具我个人非常喜欢老器物所承载时光印记、它的质感、光泽、手感仿佛触摸可以到达以前的时光。我记录了我们遇见的藏地民间用具分享给大家。

民具

“民具”,是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用具的统称,是特指民俗学物质文化的新学术概念。在现代社会学科意义上,民具概念的提出者与相关理论研究的先行者是日本学者。

民具的创作者、使用者、拥有者均为普通民众。目的在于便于生产和生活的使用,生活器具与生产工具相对应,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是人们不能离开的日常生活必需品。藏地的生活器具是当地人民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自创的,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藏地区的民间用具大部分都是选取自然之材,大部分生活器具一直沿用至今。

日用器具,在人类造物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从单一满足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用具到发展到兼具生产生活、审美装饰以及精神寄托的多功能器具,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且伴随着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而同步发展。不同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积淀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日用器具。

糌粑袋

传统糌粑袋有皮制和藏布制作2种,皮制的糌粑袋密封性更佳,装糌粑的保质期也更长,目前因为工业化使用塑料袋也比较多。

小的糌粑袋一般可携带-2斤糌粑适合日常出行干活,放牧使用。

糌粑盒

圆塔形状糌粑盒

糌粑盒是藏族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是藏民存储糌粑的木制盒子。藏民习惯将糌粑存放于糌粑盒中,糌粑盒有木质和铜质等多种,造型多为鼓腹、广口、带盖,规格大小不等,形状大多为塔状

戴盖子的糌粑盒

现在的糌粑盒已经把花纹、龙凤纹等进行了融合。讲究的人家还要在上面绘以各种花卉图案以显示身份。糌粑盒的原料大多为楸木、杜鹃这些上好的木材加工而来。它的形状和圆塔一样,进行打磨,随后上底色,其底色大多为金、黑、红。并在底色上绘制各类纹路,再用清漆涂抹一遍。其尺寸各不相同,通常的尺寸能放5~6斤。我们在理塘集市所见木糌粑盒如下图,有纯木和铜雕花2种。价格几百至上千一个。

理塘集市看到木雕花糌粑盒

理塘集市看到木糌粑盒(前面是糌粑碗)

理塘集市看到铜糌粑盒

我们从香格里拉镇上到卡斯村路上看到一个藏族爷爷搭车就顺便载上了他,到达他家后我们去参观了爷爷家的藏式民居,这个是他家最大的一个糌粑盒,用了十几年透支木头温润盒光泽,盖子有精致的雕花。这个糌粑盒子比较大可以装0斤,价格五六千。

旁边小一点糌粑盒大概能装5-6斤,价格多

酥油桶

酥油桶在藏族地区普遍使用,每个家庭在生活中都要用到,人们也在天天使用。酥油桶的种类有两种。

左侧细的为“甲董”右侧粗的为“雪董”

“雪董”

“雪董”为在奶里提炼酥油所用的桶,此类酥油桶相对而言比较大,长大约是.5m,直径接近0.4m,是放牧地区大多数人都使用的进行生产时的酥油桶。

“甲董”

“甲董”家庭日常用于做酥油茶的桶。长约二尺,口径接近半尺。此类同有的十分小,仅有一尺高左右,方便牧区人民出行使用。酥油桶大多是两部分构成的,桶身与搅拌器。

桶身与搅拌器

桶身的上下口径一般大小相同,外围会用铜皮或藤箍紧,上、下两端常用锻造的花纹铜片作装饰。这种精美大方的装饰在西藏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通常是用一块相比于桶口来说小的圆木,园木上面挖出四个口径约为四厘米的圆洞,这四个洞的作用则是使其在工作时所搅拌液体与气体上下流动,洞的中心将放置一根比桶高约半尺的木棒。酥油桶的材料大多是红松木。此类材料无节,特别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处的红松树,其为制造酥油桶的良好原料。

木碗

在藏区有“一辈子一个碗”的“终身契约”的说法,可见木碗在藏族人生活的重要性。

木碗是藏族人民喝酥油茶和吃糌粑的食器,藏族先民们大多过着游牧生活,随着季节草场的更替带着帐篷赶着牛羊迁徙,金属碗一般价格昂贵,又十分沉重,携带十分不方便,陶瓷碗易碎也不方便携带。

木碗不易受冷和受热变形,保油浸润的木碗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不干裂,藏区寒冷的冬天手感也温润不像金属和陶瓷是冰冷的,所以藏族人民对木碗情有独钟。

无茶就无茶马古道,而木碗作为喝酥油茶的最佳食器,既支撑了茶马古道上的纳西族、藏族、回族、白族、汉族等马帮们随身食器

左侧为有木纹路的银木碗,右侧为根瘤碗

藏族木碗,人们看重是木的纹路,传统的纹案有水纹、云纹、仙草纹、火焰纹等,其中最为珍贵难得的是火焰纹。木质中树瘤为上,且是树的根瘤,用长在崖上树根瘤制作的碗视为碗中的精品,不需要用金银镶嵌,亦远优于珠宝镶嵌的其他木碗。藏人通常说“根瘤碗千匹马不换”。(如上图左侧为有木纹路的银木碗价格,右侧为根瘤碗价格+),珍贵的木碗父传子,一代代相传而成为传家宝。人们视碗为其一生中亲密的伙伴、灵魂的“伴侣”。

木碗和糌粑盒一样有纯木和铜、银装饰的。用银薄片装饰的木碗主要是用来喝青稞酒的,贵的可能要几千块钱,也不会平常都会用,给客人或者特别日子节日时候才会拿出来用。纯木的木碗主要看材质,木材好的话要七八百至一千多,木质一般的话一两百至几十块的也有。

右侧银木碗已使用十几年

木碗对于藏族人来说是生活和情感的依托,是藏族游牧生活方式所产生的文化。

在藏区,有一首民歌这样唱:“带着情人吧害羞,丢下情人吧心焦。情人如若是木碗,藏在怀里该多好。

目前大多数藏族同胞都定居有自己的房子,家用日常器具有了改变,陶瓷碗也用的很多,酥油茶壶不仅有铜制的,也有铝和陶瓷的。

铜锅

甘孜州康定市普沙绒乡宜代村藏民家的厨房

铜锅是藏地区的传统炊具,主要用于日常做饭烧菜、蒸馏白酒。铜锅呈现出偏褐的土黄色,有光泽。

通常将其分成两类:

一种为常规铜锅,用于日常烹饪,比如煮肉、菜、蛋等;

另一种为巨型铜锅,专用于制酒、节庆或宗教祭祀活动时的待客煮饭。

通常使用的铜锅是铜锅的盖子与锅身两部分构成,盖子上制有铜柄。铜锅价格较贵,现在藏族家庭日常使用铜锅也没这么普遍,但是作为收藏和财富的象征很多藏族家里都会放着几个铜锅,而铜锅多的家庭可能墙上摆满很多。我们就在甘孜州康定市普沙绒乡宜代村藏族家的厨房看到满墙的锅具。

一个家庭拥有铜锅的多少,往往成为这个家庭是否富有的重要标志。

马镫子

藏式储物箱

康定传统藏式储物箱在木箱外侧会包一层牛皮或羊皮,让箱子密封和防潮性更佳

藏羊皮围墙

一般用羊皮制作,羊皮质感更柔软,日常常见于藏族同胞在磕长头朝圣中使用。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故事

[

1
查看完整版本: 藏族普通民众日常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