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痔图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大家宁愿信一个修打印机的,也不相信专家了
TUhjnbcbe - 2025/1/25 20:37:00
白癜风患者能治好吗 https://m.39.net/baidianfeng/qzzt/bdfnzhm/

大家好,我是X酱。

弱弱地问大家一句:你囤蒙脱石散了吗?

昨天X酱在购物平台搜了一圈,已经买不到蒙脱石散了,晚上又去药房转了一圈,好几个人都在问,结果都是没有。

可能有小伙伴还有点蒙,不知道咋回事,估计是阳后的“脑雾”还没消退,X酱来给大家说说。

蒙脱石散的带货之王来自一位修打印机的哥们。

是的,就是这么魔幻!这哥们不仅带火了蒙脱石散这个药,连蒙脱石散的概念股也被抢到疯涨。

事情的最初是这样的,这哥们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信息。

简单说,就是XBB1.5毒株在漂亮国登顶,此毒株主攻心脑血管和肚子,建议大家准备蒙脱石散。

可能有人不知道XBB1.5是啥。

XBB1.5毒株(俗称“海妖”)与目前国内流行的BA.5.2、BF.7,都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一种亚型。XBB是年8月在印度首次发现的,可细分为XBB.1、XBB.1.5等子系毒株,目前在美国、新加坡等地,是头号流行病株。近期上海的奥密克戎中,就有XBB家族。

但好消息是,XBB1.5还没在国内形成大规模传播。

后来就是大家陷入恐慌,开始囤药,大概是害怕拉肚子把自己拉死。

在全网传开后,这哥们意识到了严重后果,出来辟谣了:

“XBB1.5毒株主攻拉肚子没有任何论文依据,我只是猜测哈,概不负责!”

很难想象,一个修打印机的小伙发的朋友圈,居然让全国的蒙脱石散卖脱销了。

还有医学博士在那捶胸顿足,说自己辛苦准备的文章,引用了各种文献论文,结果影响力还不如一个修打印机的。

然后,各地的专家们纷纷站了出来,称“没必要囤蒙脱石散”。

专家们不说还好,一说没必要,反而更多人加入抢购大军。

甚至有人吐槽“专家的话,要反着听”、“本来不觉得有什么,一说反而我紧张了”。

经历年,大家对专家的信任,看来是快消磨殆尽了。

专家:“不要抢菜,物资丰富!渠道畅通!”。

上海人:“嗯?”

专家:“不要囤药,过期了,浪费资源!”。

全国老百姓:“嗯?”

专家:“新冠就是大号流感,大家不要恐慌!”。

全国老人:“嗯?”

以上虽然是调侃,但其实专家们也是怕大家陷入群体恐慌后出现恶劣后果,但大疫三年的“抢物资后遗症”实在是太强了,大家真是被这病毒整怕了呀!

“宁可备着不用,不可用时没有”已经成为大家的防疫哲学思想。

甚至有人感叹:以前老是嫌弃爹妈等长辈们什么东西都囤,囤菜、囤卫生纸、囤垃圾袋、囤旧衣服......现在看来真是智慧啊!

那么怎么看待这种囤药心理呢?

01

“囤药”背后的心理秘密?

(1)囤的不是药,是安全感

囤货意识和行为可以说是人类的共性。

人们爱囤食物,有时甚至会囤一些当下用不到的东西,像零食、生活用品、药物等。

英国进化心理学家尼克·尼夫(NickNiff)认为,这可能是进化所导致的结果,因为人在进化的过程中,一直离不开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H.Maslo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ofNeeds),把人的需要分为5大类别: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新冠病毒,没完没了。

已经威胁到了我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马斯洛曾说,需要的层次越低、强度越大,越需要优先满足。越往上,需要的满足感是按比例下降的,比如人可能需要85%的生理需要、70%的需要、50%的归属感与爱的需要、40%的尊重需要、10%的自我实现需要。

只有最低级的需求得到满足,才有能力去满足高级的需求。

所以,我们囤的不是物品,而是安全感。

(2)别人囤,我也囤

如今的网络,各种不负责任的小道消息满天飞,再加上大家的认知偏差,人们总是会对某些可能出现的风险,做最大限度的消极预测。

看别人排队就排,看别人囤药也跟着囤,没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

在群体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从众心理”(conformity),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影响,而在自己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行为方式。实验中,只有很少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

也就是说,从众心理是大众普遍的心理现象。

但从众行为在人类社会上也存在合理性。

人类作为群居动物,从众可以在群体中获得相对较低成本的资源(比如食物),又能获得与生存相关的重要信息(比如猛兽攻击)等等。

其实,这也是一种在“随大流”的过程中获得“安全感”的方式。

02

囤药有必要吗?有!但不要过度!

囤药这件事本来无可厚非,但过度囤,性质就变了。

一盒24粒装的布洛芬退烧药,1人4颗,足够一家6口全阳一遍,但有些人偏偏要囤个10盒、8盒的,宁愿放着过期,也要图个心里安慰。

最后的结果就是“有药无需,有需无药”。

这些人不缺药,缺德!

大概人类的记忆真的跟鱼一样只有7秒,好想问问这波人:

非典时期,抢的板蓝根,过期了没?

福岛核泄漏时,抢购的盐,吃完没?

3年前,抢的口罩,用完没?

囤口罩、囤盐、囤板蓝根、囤药.......总有这么一些人。

还有些人,抢一批药,等药价飙升后,再倒卖出去,比如儿童美林,原本一瓶也就15块,能炒卖到多块钱。

这种特殊时期,大家心理都有恐慌、焦虑,有些人因为从众效应跟着囤药,这都没什么,但如果行为过了,就是在踩踏别人的生命来保护自己。

心理学上认为,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是既无私又自私的,这样既能满足自己,又能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主动付出。

但如果是极度的“自私”,为了个人利益,违背道德和底线,就会失去人心、遭人唾弃,最终也是自断后路。

03

除了囤药外,再囤点“积极心态”

除了合理备一些药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大疫三年,我们恐慌过、焦虑过、愤怒过、迷茫过、无所适从过、无可奈何过......这些都是情绪。

但情绪不能阻止疫情的脚步,只会让我们的生活陷入消极的状态。

所以归根结底,我们应该囤点信心、坚持和平静等积极的心态。

我们需要一些积极的良性思维,如乐观主义、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自我弹压(EgoResilience)等。

人如果想要变好,就必须有积极的心态。

积极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类心理的积极力量的,布思(BussD.M.)从进化论的角度指出,只有对积极生活充分重视,才能真正提高人类自身的生活质量;雷扬(RyanR.M.)和戴茨(DeciE.L.)从人的本质出发,研究了“自我选择”这一积极品质,认为个体的自我选择对人生幸福具有重大的作用;泰勒(TaylorS.E.)等人则研究了积极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积极情感不仅能帮助人消减生活的压力,也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

所以,我们不得不积极一些。

尤其是面对疫情这种天灾,既然我们无法“人定胜天”,就用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来应对吧。

从另一个方面说,疫情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消耗和牺牲,但也唤醒了我们对人生意义的觉察和思考。

有时候我们需要辩证看待问题。

写在最后

面对未知的恐惧和焦虑,我们很难保持理性。

但是疫情之下,没人能够独善其善,我们最需要的是互帮互助,而不是为了“自保”,疯抢物资。

最后,希望大家合理备药,不要太恐慌,调整好心态,相信疫情最终会过去。

References:

——————

[1]OpeningtheDoortoHappiness:TheCharmofPositivePsychology/ZhaoTianhong.--Beijing:ChinaEconomicPublishingHouse,.9

作者:KK

排版:KK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家宁愿信一个修打印机的,也不相信专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