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步伐加快,老年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人们把提供老年人消费服务的保健品、旅游、卫生等产业称为“银发经济”。而与此同时,以老年人为目标的诈骗犯罪也开始层出不穷,由此也衍生出一个新生词汇——“银发收割”。
以房养老、老年婚恋、投资项目……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养老骗局名头百出,大到养老公寓,小至保健品,当“怕老、怕生病”等“银发族”的普遍心理被犯罪分子拿捏,就可能成为被“收割”的突破口。
如何才能守好老人攥在手心里的那笔养老钱,真正实现“老有所安”?日前,新京报记者邀请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张立建展开一场对谈。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张立建。受访者供图
养老诈骗均以非法占有钱财为目的
新京报:什么是养老诈骗?我国对于养老诈骗行为有怎样的整治措施?
张立建:“养老诈骗”是指以“养老”为名、通过欺骗手段侵害老年人(60岁以上公民)合法权益的各类犯罪,包括但不限于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生产、销售、提供假药等犯罪行为。年4月,全国启动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坚持依法打击、整治规范、宣传教育“三箭齐发”,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这一专项行动已经转化为常态化行动,打击整治养老诈骗,我们从未松懈。
新京报:在你审结的关于养老诈骗的案例中,有没有令你印象深刻的典型案例?
张立建:有的。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许多养老骗局中的套路都是大同小异的,我举一个此前审结的案例。
该案中,被告人徐某、白某、李某等人将某公司生产的“葛洪唐安”系列产品(成分为南瓜粉、玉米须等普通食品)包装成为具有根治糖尿病功效的保健食品,以高碑店某商贸有限公司等公司名义,招募被告人李某、常某等多名电话销售人员,谎称系“某糖尿病研究院北京分院”指导老师,系列产品配方荣获国家专利,可以使血糖恢复到正常范围以内,有效控制并发症。通过这一手段,他们骗取了包括多名老年人在内的全国各地余名被害人的钱款,涉案金额达万余元。案发后,司法机关开展冻结账户、释法说理等工作积极追赃挽损,被害人经济损失在审判阶段实现全额退赔。
综合以上事实及法律规定,被告人徐某等人主观上均具有非法占有被害人钱款的目的,客观上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致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并交付钱款,造成经济损失。上述被告人的行为均已构成刑法第条规定的诈骗罪。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涉养老诈骗案件集中发还活动。图源:丰台法院
养老诈骗手段多样,注意辨别是关键
新京报:养老诈骗案件有什么犯罪套路?
张立建:针对老年人犯罪的常见套路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拉近距离、取得信任。不法分子一般通过推介会、讲座或者常见的即时通信工具与老年人取得联系,通过日常聊天旁敲侧击套取老年人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经济实力等信息,并嘘寒问暖获取老年人好感,不断拉近与老年人的心理距离,逐渐取得信任;
第二步,持续投入、深入交往。在与老年人相处过程中,不法分子一般不会立即提出涉及财产处置的话题,他们会耐心“经营”与老年人的关系,并通过嘘寒问暖或者投入微小利益,逐步加深与老年人的交往;
第三步,虚构事实、获取钱款。构筑较为牢固的“感情基础”后,不法分子开始虚构家人突发急病、虚构投资项目、向老年人推销保健食品或用品等理由从老年人处获取钱财;
第四步,寻找理由、拖延还款。取得钱款后,不法分子一般不会主动提及还款或者给予利益回报,也有部分人为了套取更大利益,会偿还一小部分借款或者给予小部分利益回报,以持续得到老年人的信任。当老年人提及还款事宜时,不法分子会以各种理由推脱,拖延时间;
第五步,失踪失联、切断联系。如果虚构拖延还钱的理由被识破或者迫于压力无法继续拖延,不法分子往往会选择切断与老年被害人的联系,最终实现其非法占有钱款的目的。
新京报:如何防范发生在老年群体中的情感诈骗?
张立建:涉及老年人情感类诈骗案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司法机关依法办案的同时,还会继续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帮助老年人提高识骗、防骗能力;家庭成员也应该增加对老年人的关心和照顾,在保障老年人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应照顾到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另一方面,老年人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