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痔图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拉完便便回头一看,一马桶血以为是痔疮, [复制链接]

1#

63岁的陈大叔两年前发现便便时有血,一直以为是痔疮,没重视。今年社区体检时,查出大便潜血阳性。他还没当回事,反而家里人不淡定了,极医院做肠镜检查。检查报告让他大吃一惊:距肛15-18cm见一广基新生物,表面粗糙不平,活检病理提示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这是啥?是说得癌了吗?陈大叔忐忑不安,辗转住进了浙大二院城东院区,主管医生充分评估了病情,给出两个治疗方案:一是直接外科手术治疗,二是进行内镜下病灶切除。但是外科手术需要切除病灶肠管,再进行吻合,手术创伤大。患者和家属商量后,希望尽量选择手术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大半圈肠管都变色了,内镜切除挑战很大。浙大二院城东院区消化内科贾立涛副主任医师接到会诊申请后,仔细分析判断病情,并和陈大叔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他告诉老陈,这片病灶,范围非常广,占了大半圈肠管,而且表面形态不太规则,发展成恶性肿瘤几率很高,必须尽早切除。由于病灶范围大,消化内镜下手术挑战也很大,但是值得一试。

手术方式选择ESD手术。一旦内镜下切除成功,意味着保住了一段肠管,可将手术损伤的代价降到最低。老陈欣然接受。

ESD手术,又称内镜粘膜下剥离术,主要用于治疗消化道早癌,为内镜下的微创手术,可以一次性切除较大范围的病灶,创伤小,对于早癌的治疗,效果与外科手术相当,避免了开腹的痛苦。确定了手术方案,贾立涛和内镜中心工作人员做好充分准备。

本例手术为困难ESD,主要由于病灶巨大,连成一片,内镜下手术操作过程中,手术视野范围狭小,需要在一个非常窄小的环境中进行精准操作,极度考验手术者的耐心和技术。贾立涛上台后,仔细确定病灶范围,粘膜下注射,分离基底,逐步完整切除病灶。术中做好仔细的止血,术后钛夹封闭创面。每一个步骤都非常细致,力求完美切除。

手术进行了4.5小时,当取出病变组织的一刹那,内镜室众医护不禁一阵惊呼:“好大一片病灶!”测量发现,足足有8*10cm,比一个手掌心还大点!

术后病理提示:(距肛18cm处)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基底切缘阴性。意味着手术成功剥离了肠道早癌,效果与外科手术无异。

贾立涛说:如今,体检受到越来越受重视,相应的,早癌也发现越来越多。消化道早期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应用越来越广泛。ESD术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不改变消化道解剖结构,非常适用于消化道早癌的治疗。

大肠癌,这些知识要知道

大肠癌是一种可防可治的恶性肿瘤。但是它的症状较隐匿,在疾病的早期,甚至疾病的晚期阶段,患者可没有明显的局部症状,以至于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到中晚期,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肠道的健康检查尤显重要。

大肠癌高危人群

①30~40岁以上,有下消化道出血症状者(尤其是便血、大便次数增多、黏液便及腹痛者)。

②曾经罹患肠癌者。患有结肠癌的患者,即便残存的结肠是正常的,再次患结肠、直肠癌的概率会比正常人高3倍;如果残存的结肠曾有过腺瘤或现有腺瘤存在,危险性增加6倍。第二次大肠癌一般在治疗后2~30年内出现,大部分出现在治疗后3~4年内。

③血吸虫病患者。

④有大肠癌家族史的患者,死于大肠癌的概率会增加4倍。

⑤有胆囊或阑尾切除史者。

⑥有盆腔放疗史者。

⑦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大肠癌概率比正常人高6.9倍,一般在发生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0年以后,接下来每10年会有10%~20%的患者发生癌变。出血性溃疡性直肠、结肠炎危险性更大,患病超过10年者,约有50%发展为大肠癌。

⑧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家族史者,发生大肠癌的概率较高,发病年龄较早。

几岁开始大肠癌的筛查

①一般人群:指不是大肠癌发病高危的人群,这类人群,我们推荐45岁以后可以开始接受筛查。

②对于高危人群:不包括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我们推荐40岁左右开始接受筛查。

③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我们建议尽早前往大的肿瘤中心就诊。

大肠癌体检三板斧

一、直肠肛门指检

超过半数的大肠癌发生在直肠,而80%的直肠癌属于中低位,直肠肛门指检可以发现,对肛周疾病与大肠癌做出初步判断。中国的大肠癌患者中,一半以上是直肠癌,而在直肠癌患者中,又有约70%是中低位直肠癌。换句话说,70%的直肠癌(约三分之一左右的大肠癌)可以通过肛门指检摸出来。所以在做体检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不好意思而拒绝肛门指检哦。

二、粪便隐血试验

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一个筛选指标。当消化道少量出血时一般不会有便血、黑便等表现,粪便外观肉眼没有异常,但通过粪便隐血试验可以对消化道内极少量的出血做出判断。

其实不止大肠癌,包括胃癌等消化道肿瘤,在肿瘤发生的早期,肿瘤会侵蚀黏膜及黏膜下血管导致非常微量的消化道出血,这种极小量的出血用肉眼难以判断,这时可以通过的粪便检查发现是否有隐匿的消化道出血。

人们在40岁以后发生大肠癌的概率会明显上升。据统计,大约有75%的大肠癌患者都处于这个年龄段。因此,人们应从40岁开始每年做一次大便潜血试验,警惕息肉或肿瘤引起的出血,首先粪便隐血试验比肠镜和肛门检查指诊来得更为方便,也更容易做到筛查,一次检查花费大约十元,若有持续阳性,则应谨慎,需进一步做内镜检查。

三、肠镜

目前,很少人主动做肠镜健康检查,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民众对大肠癌缺乏认识;二是民众对肠镜这种侵入性检查方法难于接受,甚至恐惧。这种恐惧心理使很多患者耽误了病情,致使临床上很多的大肠癌病例得不到早期诊治,错失治疗良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师操作熟练程度的提高,肠镜检查的不适感已大为降低,检查时间也大大缩短,完成一次肠镜检查约需一刻钟。此外,也可选择在静脉麻醉的状态下进行无痛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的另一大意义,在于能发现并通过内镜微创处理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等癌前病变。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大肠癌来源于腺瘤癌变。而从腺瘤的发生,到癌变的发生,可能要经历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能在腺瘤未癌变或者早期癌变的无症状阶段,通过肠镜检查发现并经内镜微创治疗,则可以阻断了其向癌转变的机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