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三毛
说起女作家三毛,那可是一代人心目中的文青代表。她细腻的笔锋,柔软的文字曾经触动多少年轻人的心啊。尤其她的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出版后,更是令人沉浸在她和荷西的爱情故事里。与荷西在撒哈拉共度那段岁月何尝不是三毛此生最美好的时刻呢?
或许是因为爱情魔力也让她笔下的撒哈拉见闻显得如此熠熠生辉,一度成为很多国人对这片广袤土地的启蒙认知,甚至心生向往。
可真实的撒哈拉沙漠有那么美丽吗?三毛与荷西的旅居生活又真的如她所言般如此美好吗?其实也不尽然,有人重访旧地,探询她生前的邻居和朋友才得知三毛的生活其实相当艰苦。
两人一贫如洗,过得如同乞丐一般。又哪里如她文中那么美好呢?恐怕一切都是穷得只剩爱情的三毛的幻想而已。
既然如此,三毛又为什么会如此的赞美撒哈拉沙漠呢?那段时间里她又收获了什么,放弃了什么呢?一切还要从这位奇女子的前半生的生平开始说起。
两人的爱情
其实三毛和荷西的相知相恋说来话长,但兜兜转转中总是藏着一种神奇般的命中注定。三毛原名陈懋平,年生人,中国台湾女作家。小时候她对文学就展现出一种惊人的天赋,十来岁便已读尽中国经典名著,甚至是世面能找到可出售的书籍都被三毛阅览已尽。
可这样一位才女偏偏有个数学弱项,为此她受到过老师不少的辱骂和冤枉,最后让她一度抑郁到辍学。
不在上学的三毛在家人安排下还曾拜访名师学过绘画、音乐等,但唯独把她拉回正轨还是写作。
她在期刊上发表自己处女作《惑》之后一举成名,之后在校长的引荐下进入文化大学学习。从此之后才正式开启三毛旅行修学、积累文字的心路历程。
而她和荷西的认识则更加传奇。年三毛只身赴西班牙一带游学,在此期间认识了当地人荷西。不过当时的荷西只是一个在校大学生,三毛对他并没有动心。
两人典型的郎有情、妾无意,一年之后三毛离开了西班牙转去其他地方,连她都以为自己和荷西情缘就断于此。
此后三毛有过回家任教,也有过再度远行修学,最重要是她还谈过几段恋爱,最终都快要和一个德国人订婚了。可结婚前夕未婚夫却突发恶疾的身亡三毛再次陷入人生的低谷。
悲愤交加的她差点走上绝路,幸好故地重游的散心途中让她再次遇上了荷西,这个男孩用他治愈的笑容和真诚的承诺将三毛拉出了阴霾了。
这一次的三毛不再回避,也不用再悲伤,她愿意跟着他去轰轰烈烈地爱一场。相差6岁的姐弟恋,兜兜转转的7年时光,三毛终是选择最爱她这个男孩。她曾说过这是她此生绝对不后悔的一件事。
撒哈拉之旅
有了爱人陪伴,三毛的前行的步履愈发得不停。两人于年来到西属撒哈拉沙漠,这里是西班牙的最南端,是广袤无垠的大沙漠,同时也充满着沙哈拉威民族风情。在外人眼里这里也许并不是一个宜居之地,可在三毛眼中她第一眼便相中这里。
这里的自由和开阔让他精神得到释放,童年自闭和创伤仿佛一扫而光。更重要此时自己身边还有个最爱自己的人,能和他在一起,哪里不是鱼米之乡呢?
在经历辍学之后,这是三毛第二次做的最冲动的决定:在家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她拉上荷西在当地注册结婚,并且决定在此定居。从此,撒哈拉沙漠也成为他们幸福的归属。
看得出来身在撒哈拉的三毛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因为在她笔下的撒哈拉沙漠是多么有魅力,可实际上这里风沙、严寒甚至缺水,很多本地年轻人都在纷纷的移居外省,可唯有三毛与荷西却对这里情有独钟。
更要命的两人的生活条件是异常艰苦的。撒哈拉地带本就经济不发达,生活物资相当匮乏,再加上三毛是没有固定收入的,所以两人的生活简直就是在苦中作乐。一开始两人是搭着帐篷住在沙漠区,但是出一趟远门后帐篷就被人偷了,连帐钉都被人拔了。
后来他们只能在附近小镇的落脚,因为贪图便宜把家安在一个垃圾房的旁边。现在想想,这样打开门就满眼的垃圾、推开窗就是臭气熏天的日子该怎么活啊?
可三毛却乐此不疲。她从小就有个爱好,喜欢手工自制,常常会用家里废旧布料给自己缝制洋娃娃。
如今住在垃圾堆旁就更加勾起她这样的兴趣,反正两人家里也是家徒四壁,什么硬件软件都没有。于是三毛就常常盯着那堆垃圾,凡是看到自己用得着、有得用全都捡回去修修补补接着用。由于太喜欢这种变废为宝的感觉,两人的日用品竟然全都靠捡拾而来。
这一点在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中也偶有提到,可她并没有半分的羞愧或者抱怨,反而是乐在其中。或许她这才是逃离家乡、逃离世俗眼光而选择真真自在而活的目的吧。
而两人的温饱也无非是靠着荷西做水下工程师的收入能维持而已。两人过得形同乞丐,却依然甘之如饴。或许像三毛这样的女子从来追求不是物质基础,而是精神安慰。
那些年的三毛真的什么都没有,吃的穿的都是一再的将就,穷得只剩下爱情了。大概也唯有荷西愿意陪她过这样的日子,愿意选择她做下的选择。
两人在撒哈拉沙漠一直生活了7年之久,没有固定的房屋、没有积蓄,这种半流浪的日子三毛被倍感幸福。如果不是年荷西因为意外过世,或许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的故事还将继续。
孀居的后续
就这样两人的爱情故事在80年代之前就戛然而止,撒哈拉这个港湾也成为了三毛再也不想来过的伤心之地。后来的三毛回到了台湾,开始了潜心的创作,她将自己和荷西的点点滴滴都整理成册,将自己过去经历都用笔墨记录下来,推出了我们看到的《撒哈拉的故事》。
也就是从这时起她在文坛开始崭露头角一直到后来的声名鹊起,无数人痛惜她和荷西的爱情它故事,也有无数人向往像她那样旅居生活。她的著作炙手可热,不但在文青间广为传播,甚至都已经远销大陆。
她成为了80年代最出名的女作家之一。不仅出版了好几本散文集,后来还尝试过写剧本、为歌曲填词,可以说在上个世纪文坛全面开花。可收获名和利的三毛真的开心吗?倒也不一定,失去了爱人她生活是索然无味,眼前纵然有再多的热闹都已经找不到可以分享的人了。
此后十几年里三毛一直都没有走出过丧夫之痛,她的内心迷茫牵挂,假使生活出现一点点的痛击也已然让她承受不住了。年三毛因子宫问题住院接受治疗,医院自缢身亡,终年47岁。
小结:
她这一生实在是太坎坷,明明是个只要爱情不要面包的女子,却总是在爱情中患得患失。明明找到了爱人,明明都能习惯了艰苦环境却还要痛失这一切。
与她后期的辉煌想必,相信如果可以的话,她宁愿用这些去换回荷西,再回到那片漫天黄沙的撒哈拉过着捡垃圾、吃骆驼肉的生活,毕竟那里才是她最快乐的日子。